當前位置:海棠文學 > 其他小說 > 西遊記二宋尋法 > 前序上(序以建言,立場角度)
 你可能喜歡:    雷武      聖墟      九龍神鼎      重生之最強人生      無盡丹田      牧神記      伏天氏      大主宰      百鍊飛升錄      放開那個女巫      萬古天帝  

前序上(序以建言,立場角度)

<<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>>

    測試廣告1

    (可不看,在對正文有不滿時再回頭看。樂筆趣 m.lebiqu.com下面為胡言亂語,未經考證)

    在這裡向看客們說明幾點:

    一、想法有差異

    二、想法和言論可能不一致。

    三、失誤與斷章取義及謠言

    四、對無法考證的歷史可以懷疑,但不可以侮辱

    五、三教合一、民教合一

    六、三教傾軋、民教傾軋

    七、作者是無神論者,但尊重正當的宗教信仰

    八、本小說有些地方寫飛了,沒剎住車,有的地方沒寫漂亮

    九、有的地方沒寫精緻

    十、宗教自由、宗教信仰自由的區別與意見

    一、想法有差異

    (人、皇、佛、聖等言行經文事物,不能無條件完全相信,至少自己的腦子動一下。)

    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

    同一個人或不同的人,對同一件事物,在不同的時空環境,可能有不同的想法。誰能保證完全、永遠正確無漏呢?

    一個人看廬山,前看寬、側看窄;遠觀、近瞧、俯視、低仰時,景色環境也各不相同,還有春夏秋冬不同季節去看,也會不同。還可能有色盲、色偏、失明等情況。一個人,由於時間、空間上的差異,對一件事情,可能有不同的世界觀、思想言論。這些,從正確與否看,可能正確、錯誤、片面;從時間線看,可能逐漸成熟正確,也可能逐漸腐化墮落,也可能某一時期受到打擊或善助,思想一時壞或好。比如喜歡一個玉掛件,因為遭遇大恨,遷怒之下把玉掛件摔了,不能說明這個玉掛件不好。這個人,可能是凡人,也可能是聖人,或者宗教人士。

    一個人看廬山是這樣,更何況世上億萬人呢?不同的人,身處不同的時間、空間、環境、立場,對上面同一件事的想法,更可能是千差萬別。

    天圓地方、地心說、日心說、經典力學、狹義相對論、廣義相對論+量子理論,說明了人民對空間與時間認知的不斷修正。山谷回音很多聲,是因為不同的山壁距離不一樣,聲音回來的時間不一樣;天空中多個太陽,因為空中雲霧折射;太空中一個超大天體出現五個核,是因為將其背後一個天體的光,通過引力扭曲到超大天體前面,形成四個天體影像,即出現了愛因斯坦十字現象,再加上超大天體本體,就有了五個核……

    比如,我剛開始,僅簡單了解了王陽明思想的幾個要點「心即理、致良知、知行合一、四句教(無善無噁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。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)」,並認為「心即理」是純粹的唯心,容易讓人學成「我說的話就是天理」的狂妄。

    二、想法和言論可能不一致。

    某個人,某一時期,可能對某件事的想法是一定的,但可能由於某種原因,內心的想法和表達的言論有差異或相反。

    比如,我後來又對「心即理」多了一丁點,就單純認為它的由來是:一開始是王陽明對徐愛說錯話,後來在徐愛挑刺下打了許多補丁增加說明,可能後來不好意思再改、還有點通過辯論增加關注度的意思,另外還有點他在特殊情況下非偏執無以成行的(觸怒劉瑾,險杖死,流放貴州途中被其追殺,偽「跳水自盡」脫生,在貴州以極大的熱情做事,龍場悟道就是求取心靈力量)。其實應該改成「赤心不悔」(去雜念純己心、善行雖死不悔)。

    比如,我單純認為,王陽明四句教的「為善去惡是格物」是強詞奪理:強行給格物增加了其他的意思,本來漢語裡多音多義字詞就夠多了,有匹配詞就不要再禍禍其他詞了,應該改成「為善去惡是修心」。


    比如,我簡單看了一丁點朱熹、王陽明數據,就單純認為,朱熹和王陽明這對宋明隔代的幾天師徒,有點牛頭不對馬嘴:朱熹主要是(物)理學家、自然科學家,王陽明主要是心(理)學家、人文科學家,約20歲的王陽明學朱熹格竹,打算幾天就悟出治國平天下的道理,是錯誤,是強竹所難。結果王陽明格竹七天七夜無什所得,病倒,可能是悟了兩者風牛馬不相及,轉而學陸九淵的心道並改為自己的道。

    首先,「格物致知」方法已失傳。《禮記·大學》「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後知至,知至而後意誠,意誠而後心正,心正而後身修,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」,首次提到「格物致知」,並將其列為萬行之首,但沒有解釋清楚。先秦可能是大家都懂,但漢後出現文化斷層等(就好比甲骨文,在晚清王懿榮重視之前的人,很長時間以為鬼畫符,當然現在包括我大多數人還是感覺像鬼畫符多一些),沒有人能給出信服解釋,可能還需要考古發掘或流散國內外的文獻。明末劉宗周就說:「格物之說,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!」《現代漢語詞典》2012年發行的第六版將「格物致知」解釋為:「推究事物的原理,從而獲得知識」,是根據南宋朱熹的部分觀點。

    古代「知」通」智」,朱熹同時還希望「至於用力之久,一旦豁然貫通,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,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。此謂物格,此謂知之至也」,即通一知百。古代「知」通」智」。自然科學:通過顯微鏡(1590發明),可總結出所有動植物都由細胞(1665年發現細胞)組成,算是動植物結構的一法通、萬法通;通過經典力學牛頓三定律,可知道物體基本的運動規律,對地球、月亮、太陽等天體運行規律有個較準確了解,算是天、力學的一法通、萬法通;研究生物鏈,從而保護環境,不滅絕、盛極一鏈;等等。朱熹用自然科學,比較有說服力的否定了神創論等。

    但若有人想一法通、所有學問立刻都精通,不太可能。至多由清代鄭燮《竹石》「咬定青山不放鬆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萬擊還堅勁,任爾東西南北風」,悟出「人立身要直,不能硬頂、要講究策略、以柔克剛」等粗淺人生道理,還需要觀察角度、時機對才能悟出。如果當時四周高山或夏季好幾天沒有風,或者僅給了一個竹片來觀察,可能就不行。能從自然規律中推導出部分人文政治規律,但不可能是所有。

    「物格而後知至,知至而後意誠,意誠而後心正,心正而後身修,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。」一個人精力有限,可以自然科學、人文科學擇一為主,其他為輔。個人解: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,有知識了不心虛,從而行的正走的直,從而足以養家餬口,進而為官治理國家,助力或直接令天下太平或平定天下。

    例如自然科學:辨識藥形、藥性、病形、反應等,就學到了醫藥知識;就不心虛、不懂裝懂、坑蒙拐騙而是實心誠意;從而行得正走的直;從而知識足以養家;進而醫術高超,可以為御醫、醫正,掌國家醫藥,為百姓治醫患;治流疫,則使天下太平,或者解決軍隊傷病之憂,助平天下。

    例如人文科學:全面研究、參與戰爭,而獲知識、智能;有智慧則心不虛;有真才實學則行的正走的直;則在軍隊中升遷不虛,足以養家;則進而為將帥,或出將為相,平亂、治理國家;進而平定天下、天下太平。

    不能強行用自然科學解釋人文科學的一切,或用人文科學解釋自然科學的一切,學東用西是出發點不對,容易不務正業、事倍功半、樣樣稀鬆。

    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任務、要求。

    宋朱熹理學,類似外家拳,由外及內、順天應人,偏唯物主義。他當時的主要目的,是針對「妄佛求仙之世風,凋敝民氣,耗散國力,有礙國家中興」的務虛行為(國家的身體有病、精神有病。妄佛求仙,一部分原因是北方強敵窺伺、階級矛盾加深、政治黑暗,一些文人尋找思想慰藉。朱熹選擇先治精神),倡導大家務實。他不求仕進,專注教育、著書立說,力圖從思想根源上治國。偏頗的說,他部分解決了中下層官員的思想問題(由避世向務實)。(據說,1259年南宋發明了突火槍,1260年蒙古軍隊在敘利亞某次被擊潰,阿拉伯人因此學習掌握了火藥武器技術,歐洲人在與阿拉伯人的戰爭中,學習掌握了火藥技術。)

    明王陽明心學,類似內家拳,由內及外、以心馭物,偏唯心主義。當時佛道處於低谷(朝廷濫發度牒謀利,導致僧人素質地下,社會反感),不是重要矛盾。主要矛盾是內憂外患(國家的身體有病、精神有病,王陽明打算身心皆治)。他治世心強些,思想上繼承宋陸九淵並創新,政治上推行知行合一、致良知,軍事上平定多方叛亂、盜亂。偏頗的說,他部分解決了中上層官員的思想問題。王陽明之後的亂局,是理學心學之辯、嘉靖天啟多年不上朝、內閣制、黨爭等外憂內患共同造成的。

    有的時候,太唯物主義容易悲觀,例如中國歷史上多次內部政治昏暗、外部強敵環伺,還有抗日戰爭,此時王陽明的、***的人定勝天,偏唯心主義一些(但不是神學、憑空造物、無中生有,而是強心弱物,因為客觀上物質不足,所以用心補力,方能以少勝多、以弱勝強),方能殺出一條血路、驅除外虜、救國圖強。

    比如,假設我不知道王陽明學說是否有瑕疵、有哪些瑕疵,而我僅聽說了幾句。可能一時覺得不錯,僅打算把這幾句教給一個懵懂學童,就可能把它人為刪改處理成一個好的典範。就可能把不適合(我目的的王陽明話語)去掉或不提,或作出(適合我目的的)新解釋。因為我目的不是好壞全教,而是把各種事物當做一個工具,工具不順手的需要修理,然後再讓人用。

    三、失誤與斷章取義及謠言

    有的言論有可能被別人有意或無意的斷章取義、背離原義,甚至刪改後用於不同或相反的用途,特別是人傳人的謠言層層加碼。

    例如,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,馮的作戰參謀將馮閻會師進攻蔣介石的地點,由河南沁陽誤寫成200公里外的河南泌陽,結果延誤戰機,是中原大戰失敗的原因之一。

    對同一事物可能(刪改後)用於不同用途

    朱熹學說,不同的人、朝代,取其不同部分為己用。

    例如格物致知。

    例如忠君。

    四、對無法考證的歷史可以懷疑,但不可以侮辱

    很多古代發明,特別是對人民有益的,由於戰爭等各種原因已經失傳了,但其中畢竟凝聚著科學家對國家和人民的善念、愛國熱情。物可以懷疑,人不可以侮辱,從古至今的愛國教育需要一脈傳承下去。

    比如張衡的地動儀,失傳,由於王振鐸版的復原品不太完善,有人就稱「地動儀根本不存在」,有人稱「很可能和今人復原的那些模型一樣,僅僅是個擺設」,」因此被移出教科書」,有人掐頭去尾引用傅承義院士的話「房梁吊一塊肉都比地動儀強」,有人覺得外國人說的話都香「奧地利人雷立柏說中國人對張衡地動儀的情緒是一種宗教式的崇拜」。

    首先,要肯定和尊重張衡研發地動儀的為民、為國的初心,暫時不談地動儀是否可行;其次,中科院馮銳稱張衡地動儀「這些史料都是經專業的歷史地震學專家審核過的」;再次,王振鐸是考古而非地震專業人士;再次,傅承義院士是王振鐸的老朋友,當面指出的是王氏地動儀的原理性錯誤,而非張衡的原物;再次,後面中科院馮銳版復原品通過了驗收鑑定;再次,張衡是從語文挪到了《道德與法治》。

    再次,雷立柏雖然和柏拉圖有個字一樣,但話語出處《張衡:宗教與科學》僅是其北京人民大學的博士畢業論文,將來是否成柏拉圖一樣的一代宗師待考,但同時不能說外國人在中國(學校畢業)就是蠢材、低人一等、都不可信。《張衡:宗教與科學》的原文未找到,有人轉述「認為中國人對張衡地動儀的情緒是一種宗教式的崇拜,在他看來,地動儀失傳了,就說明它不科學、無實用性,沒有不失傳的道理」。如果是這樣,則雷立柏想說的可能是「地動儀失傳了,一是不能武斷的否定原物不科學,二是它的需求還在,就需要復原、應用它於民生,而不是當做歷史趣事誰都不理,否則肯定會從失傳」,現代地動儀就是西方發明的,弓馬騎射出身的清朝滿族更是阻礙了火器的迅猛發展。若想完全復原張衡地動儀,就如同看不到《蘭亭序》,但不能否認王羲之寫過它,可能需要將來發掘各朝帝墓陪葬,或流失海內外的文獻、實物。

    明萬曆援朝戰爭時,由於朝鮮戰局僵持不下,明朝決定出兵日本本土斬殺豐臣秀吉。便花了數年時間,先是戰前派遣錦衣衛、後是派遣官員潛入日本,搜集情報、勘畫地圖,包括日本山川地理、政治劃分、各大名勢力詳細,都在刺探之列。不過可惜的是,在明朝調集水師即將出兵搗巢時,豐臣秀吉病死。朝鮮戰事解決,明朝也樂得省錢,便罷兵不問。測試廣告2



  
相關:    大乾長生  從花果山簽到,我不是孫悟空  大國將相  我的餘額  
<<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>>
添加書籤
搜"西遊記二宋尋法"
360搜"西遊記二宋尋法"
語言選擇